六、七十年代:粵語流行曲元年 有不同的學者都認為1960及1970年代是普遍香港人身分意識強化的一個重要階段(Veg 頁324),而「六七暴動」令香港人更靠近了殖民政府(陳冠中 頁163-164)。
是故,為避免台灣人民國家認同分歧,可以宣稱「中華民國」是台灣人民最大公約數及「台灣共識」。這是立基於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宣稱依據憲法中華民國為台灣國號,這巧妙地將「實質台獨」與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概念加以結合起來。
民進黨從否定其存在到接受中華民國為國號,確實歷經一種「認識論斷裂」,根據1991年《公投台獨黨綱》是要「變更現狀、公投獨立建國」,但到《台灣前途決議文》則是「維持現狀、承認中華民國」。有關民進黨台獨論述究竟調整方向,應是微調或是大調呢?是對蔡英文兩岸論述的批判繼承呢?或是典範斷裂呢?凡此皆有討論辯駁之空間。這是在追求「法理台獨」及公投建立台灣共和國目標難以達成前提下,尋求獨立建國目標的戰略倒退及戰略轉進次之,日本則於今年選出「戰」字,而此漢字是從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後,第二次獲選年度漢字。萬物皆漲薪水微調的經濟寒冬,也讓「漲」字拔得頭籌,但更讓人驚訝的是,排名第二、三的漢字,分別為「撐」與「騙」,可說是與「漲」互相呼應——大家「撐」著經濟度小月,還得杜絕「詐騙事件」(諸如先前的沸騰社會的柬埔寨事件,乃至我們四周層出不窮的詐騙簡訊、群組等),只能說2022年的台灣過得並不怎麼順暢,也希望明年將至,國內能走出一個新的局面。
而此字,想必很多讀者都很有感受,不論大至中壯年欲想「安居」樂業的飆漲房價,小至從事教育行業的我,近日身邊許多學生皆連番抱怨,現今早上吃個早餐,漢堡多加個蛋,也要多花上15元的年代已經來臨。而此「戰」字榮獲首選,其主因在於眾所皆知,從今年初爆發俄烏戰爭,原本大家所想像的短期的區域戰爭,沒想到轉眼間,兩國僵持也已10個月之久,而此戰役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波及到國際外交角力戰、全球原物料與物價通膨等各個層面,甚則傳出第三次世界大戰、核子武器等風聲,故日本方選出此「戰」字,也算是反映當下全球局面支持性政策可以為經濟注入進一步的動力,但不太可能成為改變遊戲規則的因素。
在如此高增長的基礎上,2021年中國外貿繼續高歌猛進——全年出口21.73萬億元,增長21.2%。中國經濟究竟怎麼樣?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李莊鎮某體育繩網生產企業車間內,工人正在加快生產體育繩網訂單。如果能平順地過渡到「與病毒共存」肯定會增強市場信心、支出和投資,但這還不是一個確定性事件。需求一端,老百姓足不出戶,不再逛街、聚餐、旅遊和看電影。
這些原因使跨國企業們做出最符合利益的決策——讓訂單回到已經全面復工的中國。至此,中國貿易規模已連續6個季度正增長,在全球的佔比甚至達到歷史峰值。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疫情期間,中國出口先受衝擊,再攀高峰,又落谷底,經歷「雲霄飛車」。需求一端受挫更直接,此起彼伏的封城和收入減少,讓居民要麼減少額外消費,要麼封在家中無處花錢這些原因使跨國企業們做出最符合利益的決策——讓訂單回到已經全面復工的中國。刺激內需與擴大收入 經濟學家中流傳一則老笑話——「只要教會一隻鸚鵡說『供給』和『需求』,它也能稱為經濟學家。
中國11月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相比10月份繼續上漲,其中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還處在兩位數的高位。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疫情期間,中國出口先受衝擊,再攀高峰,又落谷底,經歷「雲霄飛車」。具體而言,就是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如果能平順地過渡到「與病毒共存」肯定會增強市場信心、支出和投資,但這還不是一個確定性事件。
同時中國政府將營商和信貸政策向製造業傾斜,填補產業鏈中的弱項和短板,以圖保持並提高製造業水平。11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萬8615億元,同比下降達到5.9%。
就具體行業而言,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和養老服務被特別提及,以提振內需。」 從數據上看,中國經濟在疫情中走了趟「雲霄飛車」,目前正處於低谷。
而「供給側」的工廠們,依托海外的訂單,甚至超過疫情前,從自行車、健身器械,到電子產品,開足馬力地生產和出口。需求一端,老百姓足不出戶,不再逛街、聚餐、旅遊和看電影。中國嚴格的防疫措施,使供應鏈在疫情期間表現出很強的穩定性。到了2022年,中國再次面臨「供給」和「需求」同時陷入困境的局面。需求一端受挫更直接,此起彼伏的封城和收入減少,讓居民要麼減少額外消費,要麼封在家中無處花錢。這麼做似乎順理成章,在海外訂單減少的情況下,刺激國內消費,不僅提振需求,可以拉動供給側的恢復。
供給一端,工廠停工停產,貨物停運。供給一端,歐美逐步解封,訂單回流到其他製造中心,美聯儲加息抑制了外部需求,再加上防疫政策打斷生產和運輸,中國企業們同時抱怨「訂單減半」和「供應鏈噩夢」。
這四個行業中,房地產和平台企業(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在過去幾年受到嚴厲監管和經濟惡化的雙重擠壓,分析人士預計它們有望在2023年「喘口氣」。會議給出的官方判斷是——「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
11月底,中國突然放開嚴格的防疫管控,為當前深陷泥沼的經濟帶來希望,明年經濟將面臨全新的環境。中國經濟究竟怎麼樣?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李莊鎮某體育繩網生產企業車間內,工人正在加快生產體育繩網訂單。
支持性政策可以為經濟注入進一步的動力,但不太可能成為改變遊戲規則的因素。1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在經歷29個月的增長後,首次出現萎縮。此外還增加了「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的說法,多位經濟學家認為,這意味著明年會有更大規模刺激經濟復甦。至此,中國貿易規模已連續6個季度正增長,在全球的佔比甚至達到歷史峰值。
「中國的官員們顯然非常擔心財政可持續性,因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一詞在會議聲明中不同尋常地出現了三次。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分析師徐天辰向BBC中文表示,經濟復甦首先依賴於中國的重新開放。
」 疫情之初,中國經濟面臨罕見的「供給」和「需求」兩側同時冰凍的情況。思睿投資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內部和外部的需求在同步消退。
我注意到他們在文件中刪除了『減稅』的提法,這進一步表明他們不希望將政府財政繃得太緊。這次會議還有兩個特殊背景:10月中共二十大後新浮現的四位政治局常委(李強、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明年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上將確認中國新一屆經濟主官,因而此次是新舊交棒的會議。
!function(s,e,n,c,r){if(r=s._ns_bbcws=s._ns_bbcws||r,s[r]||(s[r+_d]=s[r+_d]||[],s[r]=function(){s[r+_d].push(arguments)},s[r].sources=[]),c&&s[r].sources.indexOf(c)。從2020年二季度到2021年底,「供給」和「需求」都得到恢復,其中「需求」恢復得慢一些,老百姓面對不確定性還在謹慎消費。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幾乎停滯,全年估計增長3%,不及5.5%的目標。Photo Credit: BBC News 於是2020年下半年,中國外貿止跌轉漲,甚至在2020年12月以美元計價中國出口同比增長18.1%,遠超預期。
12月15日至16日,中國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每年12月底的這次會議透露來年經濟政策基調,包括財政、貨幣,乃至對房地產、互聯網、汽車等重要行業的最新動向,因而備受市場矚目。今年初,發生第二次反轉,Omicron襲擊中國,大中小城市封城此起彼伏,不同於疫情之初的「短痛」,2022年中國經濟一場場「陣痛」,綿延全年。
基於此,任澤平建議政府發放消費券,有利於打通國民經濟循環,幫助部分困難群眾度過暫時性困難,提振民眾信心,資金來源可以通過特別國債。換言之,由於當時中國的供給能力要遠高於國外,出口產生了明顯的替代效應。
疫情剛開始中國經濟受到重創,但很快受到控制。在如此高增長的基礎上,2021年中國外貿繼續高歌猛進——全年出口21.73萬億元,增長21.2%。
评论留言